了解 2024 年上半年的自然灾害:应对挑战,增强韧性

元描述:深入了解 2024 年上半年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干旱、地质灾害、强对流天气和地震。探索主要趋势、影响和减灾策略。

引言:

2024 年上半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自然灾害,从破坏性的洪水和干旱到破坏性的地震和强对流天气。这些事件凸显了我们国家在应对不断变化的气候和自然灾害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本篇文章将深入探讨 2024 年上半年中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并分析这些事件的社会和经济影响以及降低未来风险的策略。

1. 灾害的时空分布:差异巨大,局部地区损失严重

2024 年上半年,中国各地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和地点差异巨大。年初,新疆乌什 7.1 级地震、云南镇雄山体滑坡和中东部地区的极端低温雨雪冰冻等重大灾害接踵而至。进入汛期后,洪涝、干旱、地质灾害和风雹等灾害交织发生。

华北地区以风雹和干旱为主,西南地区以干旱、洪涝、风雹和地质灾害为主,华南、华东和中南地区以洪涝、风雹和地质灾害为主,西北地区地震和沙尘暴等灾害多发。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区遭受了多重灾害,并经历了灾害的反复发生,加剧了灾害损失。广东梅州和韶关、福建龙岩、安徽黄山、湖南岳阳和广西桂林等地灾情尤为严重。

2. 强降雨过程频繁且极端,南方多地重复受灾

2024 年上半年,全国平均降水量为 316.9 毫米,比常年同期偏高 13.9%。强降雨过程频繁发生,强度大,极端性明显。全国共发生 19 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导致主要江河洪水发生早、水位高,中小河流洪水频发。长江和太湖分别发生了一次编号洪水,珠江流域的西江、北江、韩江和东江等河流发生多次编号洪水,导致广东、广西等 21 个省(区、市)的 618 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

强降雨引发了山洪、城市内涝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特别是 6 月份以来,广东、广西、福建、安徽和湖南等地遭受了重复受灾,灾情较重。上半年,暴雨洪涝和地质灾害共造成全国 1434 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 230 人,紧急转移安置 74.2 万人次,倒塌房屋 2.1 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 1334.9 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 592 亿元。

3. 地质灾害多发散发,西部地区发生中强地震

上半年,西南、中南和华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以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为主。灾害成因复杂,影响范围广,呈散发态势。1 月 22 日,云南镇雄县塘房镇凉水村山体滑坡造成 44 人死亡;6 月 16 日,福建上杭县太拔镇清源山山体滑坡造成 6 人死亡;6 月 23 日,湖南新晃县鱼市镇斗溪村山体滑坡造成 8 人死亡。

上半年,我国大陆地区发生 4.0 级以上地震 115 次(其中 5 级以上地震 22 次),比往年同期水平有所增强,主要集中在新疆、西藏、青海、云南和四川等地。其中,震级最高的为 1 月 23 日新疆乌什 7.1 级地震,造成 3 人死亡、5 人受伤。5 月 27 日四川木里 5.0 级地震和 4 月 6 日云南鲁甸 4.9 级地震均未造成较大损失。

4. 强对流天气高发,风雹灾害点多面广

上半年,全国共出现 22 次区域性短时强降雨、雷暴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过程,造成 28 个省(区、市)的 900 多个县(区)受灾。1-3 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强对流天气偏少偏弱;4 月份后,进入强对流天气高发期,且类型复杂、强度极端。北方以大风和冰雹为主,农作物和部分设施农业受损较重;南方以短时强降雨、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为主。

上半年,风雹灾害共造成全国 522.3 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 56 人,农作物受灾面积 657.9 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 85.9 亿元。此外,上半年共有 12 次沙尘天气过程影响我国,其中两次过程达到强沙尘暴级别,主要影响新疆、甘肃等地。

5. 南北方旱情交替发展,年中已基本缓解

今年以来,我国南北方地区旱情交替发展,主要影响西南、西北、华北和黄淮等地。1-4 月,西南地区因降雨持续偏少、库塘蓄水不足,出现阶段性旱情,云南和四川等地发生冬春连旱,部分山丘区人畜饮水出现临时困难,春耕生产用水紧张,云南旱情相对较突出。

进入汛期后,西南地区旱情因降雨基本解除,部分地区发生旱涝急转。5 月份以来,华北和黄淮地区因持续高温少雨,旱情快速发展,部分土壤墒情持续偏差,旱情对河南、山东等地夏播和在田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6 月中旬以来,受降雨影响,华北和黄淮大部旱情缓解或解除。

6. 中东部地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

上半年,我国共发生 19 次冷空气过程,较常年同期略偏多,其中 2 次达到寒潮级别。2 月份,连续 2 轮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影响中东部地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雨雪强度大、降水相态复杂,造成湖北、湖南、江苏、安徽等 20 个省(区、市)的 636 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 671.2 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 197.5 亿元;同时与春运叠加,对公路保畅、电力保供、群众出行和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7. 森林草原火灾总量处于低位,局地形势较为严峻

据初步统计,上半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 204 起,火灾总量处于历史低位,2 月、3 月、4 月和 6 月份火灾较多,因灾死亡 10 人。华北、东北和西南局地火险形势严峻,山西、四川、贵州和云南森林火灾短时多发连发,大兴安岭林区 6 月份雷击火较为密集。此外,上半年共发生草原火灾 3 起,均发生在内蒙古,起火时间集中在 4-5 月份。

8. 应对挑战,增强韧性

2024 年上半年自然灾害的发生,再次提醒我们,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加强以下方面的努力:

  • 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完善气象、地震、地质灾害等监测预警系统,提高预报精度和预警时效,为及时采取防灾减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减少内涝风险;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灾害发生后快速通道畅通。
  • 加强灾害风险防控:开展灾害风险评估,制定针对性的防灾减灾措施;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治理,确保山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和避险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强化应急救援体系:完善应急救援机制,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能力和装备水平;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确保灾害发生后能够及时有效地救助受灾群众。

9. 总结:

2024 年上半年,中国遭受了多种自然灾害的袭击,这些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损失。面对不断变化的气候和日益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我们必须重视灾害风险防控,加强科技创新,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为建设更加安全、更具韧性的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常见问题解答:

1. 2024 年上半年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024 年上半年自然灾害主要特点包括:灾害时空分布差异大,局部地区损失严重;强降雨过程频繁且极端,南方多地重复受灾;地质灾害多发散发,西部地区发生中强地震;强对流天气高发,风雹灾害点多面广;南北方旱情交替发展,年中已基本缓解;中东部地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森林草原火灾总量处于低位,局地形势较为严峻。

2. 这些自然灾害对中国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哪些影响?

这些自然灾害对中国社会和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包括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农作物受灾、基础设施损毁、经济损失等。例如,洪涝灾害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干旱灾害影响了农业生产,并加剧了水资源短缺问题;地震灾害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并影响了交通运输和经济活动;强对流天气导致了农作物受损和财产损失,并影响了电力供应和交通出行。

3. 中国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灾害监测预警、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灾害风险防控、强化应急救援体系等。例如,中国政府建立了完善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并加强了水利工程建设、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政府也制定了针对性的防灾减灾措施,并加强了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治理和公众防灾意识教育;中国政府还完善了应急救援机制,提高了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能力和装备水平,并加强了应急物资储备。

4. 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面临哪些挑战?

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

  • 气候变化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如强降雨、干旱、高温热浪等,给中国带来了更大的灾害风险。
  • 人口集中分布:中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自然灾害发生后,人口密集的城市更容易受到灾害影响。
  • 经济发展压力: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需要在经济发展和自然灾害防治之间寻求平衡,在有限的资源下,如何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是一个重要课题。

5. 如何提高中国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提高中国应对自然灾害能力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

  • 加强科技创新:加强自然灾害防治领域的科技创新,研发新的监测预警技术和防灾减灾技术,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
  • 完善制度体系:完善自然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
  •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社会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风险。
  • 提高公众意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能力。

6. 未来中国在自然灾害防治方面有哪些展望?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并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 建立更加完善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加强灾害监测预警、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灾害风险防控、强化应急救援体系,形成更加完善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
  • 提升自然灾害防治科技水平:加强科技创新,研发新的监测预警技术和防灾减灾技术,提高自然灾害防治水平。
  • 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能力。
  •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社会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风险。

通过不断努力,中国将能够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构建更加安全、更具韧性的社会。